同事 ypcat 今天下午過來,突然說了段話:
我前幾天與一位高中同學踫面聊天,他是讀台大電機的,然後他來修了我們系上(資訊系)的課程,下了個評言:台大資工系給人的感覺,有點混混的。
不知道為什麼,我並不想反搏,但也沒有完全同意就是。只是在和他聊這個話題的同時,我腦子裏一直在想的是「我在太極的這段日子,是否也讓人覺得有點混混的,或是愈來愈混,或是愈來愈沒有什麼明顯的成果出來了…」
工作久了,會發生一件有趣的是,那就是「你會慢慢升官」。撇開「升官發財」這件事來說,只要你的表現 ok,因為待得久了,自然了解夠多的細節與公司文化,自然知道怎麼跟不同部門的人事溝通與互動,自然曉得每一位主管的個性與風格,然後你又沒有黑掉(這點存疑,因為我本人不太理會黑不黑這種事),加上又不排斥接手一些管理階層的工作的話,「升官」這件事,是遲早的事,所以「升官」其實不是件多麼酷的事。
上述是以一種非常「消極面」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情,但這種說法,非常受台灣島國人民的愛載,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會在工作中,意識到自己是基層員工。而基層員工,最不愛的就兩件事:公司與主管。所以這類「消極的說法」,某種層度上,還挺受歡迎的。
ypcat 提到,因為高中填鴨式教育的關係,其實他到現在,對於高中的東西還算挺熟的。如果說,現在突然被抓回去考大學教的演算法,可能會很糟,但是如果考的是高中數學的話,那可能還會有不錯的成績。
他的這段話,讓我想到,我有一段時間,覺得我的英文程度,從高三後就每況愈下(希望這個成語沒有用錯),到了研究所,勉強以英文撰寫完碩士論文後,就真的是「愈來愈下」了。這實在很弔詭,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讓自己覺得目前所會的東西,比以前來得少之又少?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學習怎麼社會化與職場化的同時,正慢慢流失其它方面的學習動機與動力。在與 ypcat 的一席聊天後,我深刻地覺得年過三十的我,來日不多,得加把勁兒去感受與體會,然後從中擇一出來,好好地深入。
我永遠記得,高中英文老師說過:「學習英文,不是透過 learning 來的,而是透過 pick up。所以你得隨時隨地都在學英文,一點一點地撿,一點一點地使用,然後再一點一點地消化,變成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學習其它事物,何嘗不是如此? 附上我最近非常愛的一個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