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ke's Weblog

2 minute read

一個多禮拜前,Andrej Karpathy 發佈了一則 tweet,
它的開頭是這麼寫的:



The ongoing consolidation in AI is incredible.

When I started ~decade ago vision, speech, natural languag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etc. were completely separate;
You couldn’t read papers across areas - the approaches were completely different, often not even ML based.
~tweet



AI,正在朝向一個大一統的方向前進。


大約十多年前,當我開始投入做研究時,
電腦視覺,電腦語音,自然語言,強化學習…等這些領域,
還處於彼此很不一樣的時候。
就是說,你不太容易讀到同時跨這些領域的研究論文。
大部分的時候,每個領域的研究人員提出來的研究方法與演算法,都非常不同。
而且,也幾乎很少有基於幾器學習的研究論文被應用在這些領域。

8 minute read

Speakers in KKS Inside Out, June


Speakers in KKS Inside Out, June: William Yeh, Eric Pi, Neal Tsai, and Kevin Lee. (from left to right)



“Great stories happen to those who can tell them.”
Ira Glass



KKS Inside Out 四月場結束後,原訂在五月的場次 ,因為疫情升溫而休息了一整個月。
六月份的時候,與 Brian Lee (小布) 討論後,覺得可以重啟執行。
雖然少了下午茶的加持;也沒辦法讓講者與觀眾可以有面對面時的眼神交會了。
但多了全遠端的彈性;也少了趕會議室或是等人的時間。
居家工作期間,來個 15 分鐘的短講,每週一場。


KKS Inside Out 的初衷之一,是透過短講的形式,讓更多人練習怎麼表達。
習慣在講台上對一群人說話嘛?你想說的內容與聽眾腦子裏想像的內容是一樣的嘛?
是投影片內容主導你的內容還是你的腦袋主導?
即使沒有投影片也有辦法清晰講嘛?
你會為了取悅觀眾而說、為了自己的表達慾而說、還是為了讓想法被真的聽進去而說?


於是有了 KKS Inside Out。
而我在這個初衷之上,加上了一些實驗,所以有了這二個月的包場,也是這一篇文章的由來~(KKS Inside Out 四月包場的介紹在這)。

9 minute read

avatar__potraits_202104_01



If you give a lecture just for an event, you do it just once. But if you lecture for a series with one consistent theme, along with others, that’s another story, and that’s a commitment.



三月份的時候,公司啟動了一個結合(悠閒)下午茶與(多元)短講分享的(社內)活動。每週一講,短短的15分鐘,不限主題,甚至鼓勵分享手邊任務以外的議題。讓大家共襄盛舉,有個「不一樣的視野」,「緊湊的單口相聲」以及「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經驗。這個活動,就叫 KKS Inside Out。


四月份起,我拉了一些人,一起做了些實驗,執行了一個“有主題的系列短講“,同時也剛好呼應了文章開頭的初衷。接下來的內容,是就四月份的場次,我個人的一個摘要隨筆。沒意外的話,應該還會有六月份以及七月份~

1 minute read

在一個午飯過了的台北街頭,
因為疫情的關係,東區巷弄間的人潮少了點,
加上有點帶點金黃色的陽光,
是個非常完美的午後。
我與 Mimi 溜進了許久沒有拜訪的 Boven 雜誌圖書館
打算就這樣消磨掉一些時光,
就看翻到什麼雜誌,就補充點什麼知識。


巧的是,那個時候,FB 每天給我看的廣告之一是 The New Yorker。
也是那個時候,我們正剛剛結束了另一場 KKStream Culture Workshop 的準備,
才剛剛掃過幾場了不起的企業,借鏡他們的企業文化來回過頭來看自己打算樹立的文化樣貌為何。


就這樣,在 Boven 裏頭,我同時遇上了 The New Yorker 以及 Magazine B


3 minute read



歐巴馬:我有個經理人,代表我去談出版的事情。
有天他打了電話過來,很著急的說著:
「出版社都很踴躍,我們要馬上跟他們會面。打鐵趁熱,要快點。」

歐巴馬:很急是吧,好吧。那明天去?

經理:不,不,不,這至少得安排個兩星期…

歐巴馬:然後我跟他解釋說。在我的世界裡,“馬上”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半小時內不採取任何行動的話,就會有人死掉。

經理:所以…

歐巴馬:是的,所以我們在午飯前把它搞定吧。


13 minute read

24 小時 video tech meetup 馬拉松,跟著太陽的推進路線,始於奧克蘭,經過台灣,終於西雅圖~ by JP Saibene, Organizer @ MonteVIDEO Tech | CEO @ Qualabs


24 小時 video tech meetup 馬拉松,跟著太陽的推進路線,始於奧克蘭,經過台灣,終於西雅圖~ by JP Saibene, Organizer @ MonteVIDEO Tech | CEO @ Qualabs


序章:源起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


有天,Sydney Video Tech 的主辦人之一 Jeremy Brown 在一個酒吧與朋友小聚,啤酒一口接一口,漸漸聊開了。話題一個接一個,從產業的發展,公司裏的八卦,到最近流行些什麼,都聊上了。最後,大家很自然的又聊到了 COVID-19 這個本年度最大的話題。然後,突然有個點子被提了出來:


既然整個世界在 2020 稍為停頓了下來,變安靜了,不如,我們來辦個稍為吵鬧一點的活動,讓世界各地一小搓人活絡一下吧。要不,來試試串聯全球各地的 video tech 社群,來個馬拉松接力活動,辦一場全球 24 小時的 video tech meetup 好了!


打屁完了,接著就是下一步了。正值 8 月中上旬,做事俐落的 Jeremy,當下敲定就辦在九月中下旬。接著 Jeremy 立馬上去全球影視串流聖地 video-dev.slack.com ,在上頭開始詢問各地社群主辦人的意願與想法。


從幾位社群主辦人的回饋看來,似乎,可行!

1 minute read

PyCon Taiwan 2020 is about to kick off, just one week to go.
Sometimes I’d wonder if we can host PyConTW somewhere else than Taipei.
And it just happened this year, right amid the pandemic, COVID-19, 2020.
The venue is in Tainan, south Taiwan, a historical and beautiful city.
I’m not sure how the committee made this decision.


I have to say, having PyConTW in Tainan i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ns!



Hopefully you can see a timeline, embedded through iframe, above that guide
you through PyCon Taiwan from 2012 to 2020.
And it seems the best viewing experience needs you to have a bigger screen, like a laptop,
along with a stand-alone webview.
So here it is, the stand-alone timeline of PyCon Taiwan 2012~2020.
Cheer~

2 minute read

大家好,我來自馬來西亞 在2015年時,到台灣留學四年 完成學業的同時,也完成了縮時台灣 留學四年期間走遍台灣,到各地拍攝 超過10萬公里的旅程,足

Recent posts

Categories

About

You're looking at Drake's words or statements. All opinions are my 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