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ke's Weblog

stereoscopy

1 minute read

The most astonishing stereoscopic creative I’ve ever seen in this year. Check it out!
References:
2012 ADCOLOR Awards: Color Adds Depth: Questlove ADCOLOR CELEBRATES DIVERSITY WITH COLOR STEREOSCOPY

1 minute read

Source: Every 3D Movie Ever Made, Now With a 2D Chart!.
Sony 這幾天,發佈了這麼一張 Every 3D Movie Ever Made 的 infographics 圖(直接點擊上圖,就可以看到大圖了,解析度 6000x1601, 檔案大小 1.5MB)。我稍為看了一下我出生的那年(1978),有部 Surf Girls 也,不曉得好不好看 :p
1950, 3-D 電影初次嘗試,3 年後告終,媒體宣佈失敗。 1970~80, 再次嘗試。 2003, 環球影城出了部 Shrek 4-D (Teddy Yang 有全程參與過) 2004, Polar Express 試驗 motion capture + 3D,大成功。 2008/2009 Bolt 與 Avatar 點燃了第三次的立體電影,拭目以待。 從上頭可以稍為看出來,2010, 2011 這兩年,3-D 電影的產量,算是某種程度的大爆炸,與 50 年代的情況非常相像,換句話說,3-D 電影會不會成為一個固定的“表演“,應該是這兩三年內就會決定出個結果來。我的個人看法嘛,持樂觀態度,同時也希冀它可以成功,為未來的孩子們多一些好的平台與環境供其發展~

1 minute read

kuencula 標準版 3.01 剛剛問世。它接受一張 2D 圖像(color map)與深度圖(depth map),然後會產生 n 個不同視角的圖出來的程式。
由 kuenbu、sasanala 與我三人從一開始的討論,到後來由 kuenbu 獨自操刀完成。只要你有辦法提供一張圖,然後搭配上另一張深度圖,就可以產生出 8 張(暫定)不同視角下的圖來。其中輸入的兩張圖的大小比例要一樣,建議大一點。深度圖的部分,使用 gray-level 的圖表示即可,最近的值是 255(白色),最遠的值是 0(黑色),單一個 channel,8bits。
裏頭使用的圖例,全來自太極影音的製作團隊,其中包括供花博真相館放映使用的「面對台灣的真相」,以及購買自第三方單位的「八八水災照片」。使用的版權皆歸太極影音所有。唯此合作計畫由我主導,與台灣大學網媒所建立合作的密切關係,彼此分享資源與腦力。整個程式尚未完成,但已經導入公司內容,供製作人員使用了,初步成效有達到,一切還在開發進展中。
kuenbu 同時弄了個 video。Good Job, Kuenbu!
2010 年被一些媒體與硬體製作商稱為 3D 元年,不管是阿凡達、Sony 3D、祼視3D、3D 面板、FIFA in 3D、3D 廣告、NDS 3D…等,都在這一年有許多動作,雖成績不見得都非常的好,還被戲稱是個有點失敗的元年,不過整體來說,依舊會是短時間內,最被受到觀注的科技發展。
硬體產推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內容產業也沒閒著。我這兩三年,在太極影音接觸到的一些廠商或是業主,在看 3D 這塊餅也是蠢蠢欲動,但很快討論都會回到一點:有多少 3D 內容可以使用? 製作 3D 內容要花的成本? 可以把經典的數位內容 3D 化嗎?…
我們開始著眼於 2D 轉 3D 這塊。雖然有眾多的工具問世,已經可以處理這問題,但真正符合動畫團隊的 pipeline 的無幾,另一方面,像 In-Three 這樣新興起,專門接 hollywood 的 2D 電影轉 3D 電影的公司,也尚未開放出完整配套的軟體出來。我們的研究得出,2D-to-3D 依舊是一個需要大量人力的工作,同時,因應電影動畫對於品質的要求,反覆的調整與美學上的要求這兩點,得在工具的開發中,很有彈性地表現出來。

1 minute read

3-D 究竟會不會持續風行,還是像 50~60 年代一樣,一下子就出局了? 這很難說。而且以我淺薄的知識與經驗,也下不了什麼論點來。但是因為有商業大廠的加持(Sony, Panasonic, Samsung, LG),在他們彼此之間的商業競爭行為下,我想,至少還會炒上好一陣子, 至少還會持續有商用或家用等級的產品出現。而且,至少好萊塢還會玩 3-D 電影好一陣子才是。不過倒是也有非常多人發表聲明,唱衰它,說它不過是商業上的一個手段,不久就會退流行之類的。但同時,也有人跳出來反駁,下頭的譯文就是一個例子,我挺欣賞他的論點。
原文:Murch And Ebert’s Misguided Malignment Of 3D
譯文(當然,這又是一篇我自個兒心血來潮翻的):
於 2011 的一月初,在網路上有一篇,由奧斯卡得獎剪輯 Walter Murch 寫給 Roger Ebert 的信, Why 3D doesn’t work and never will. Case closed., 他要我們相信,最終這個 3-D 電影的點子一定失敗。僅管 Murch 在電影產業裏是經驗老到的專家,但我認為他整個偏離方向了。所以我在這邊,希望透過我的一點微薄的力量,替大家排除掉他那不完整的看法。
Murch 他道出了幾點主觀的抱怨,像是
戴 3-D 眼鏡後,讓看電影的感受變差了,空間變小了; 螢幕上的影像變得比較暗; 更糟的是,你根本不需要用 3-D 來說一個好故事。 這就好像是在 20 年代,你會聽到有人說「你不需要靠顏色或是聲音來說一個好的故事…」這壓根兒是個重覆上演的戲碼…

5 minute read

上次接觸 CMake,是兩年前的事了(註1、註2),那之後,除了幾次使用一些 opensource project 需要使用到外,完全沒有任何其它的經驗,整個就是停擺。最近因為要處理一個 autostereoscopic mixer 的問題,需要把之前同事寫的程式放到不同平台上去編譯,發現到這件事有如下的幾個特性:
程式碼使用 C/C++ 撰寫而成。 跨平台。需要不同的 make 包:Makefile for Linux, XCode for Mac, Visual Studio solution for Windows。 使用到外部的 library。FreeImage & FreeImagePlus,但是並非所有平台都有 FreeImagePlus,可能得自行 make 一個出來。 於是再度繼出 CMake 來~
首要問題是,在 cmake 的官方 modules 裏頭找不到 FindFreeImage 這個 cmake module @@ 一開始以為只是因為 MacPorts 裏包的 cmake 沒有,查了一下 Ubuntu 裏頭包的也沒,實在很傷腦筋,一點都不想自己寫個 module 出來,至少不想一開始就要寫。還好我們有好朋友 google,順利在網路上找到別人寫好的 FindFreeImage.cmake。緊接著才發現,原來我們還需要的是 FreeImagePlus,這個 C++ wrapper for FreeImage,偏偏 MacPorts 裏包的 FreeImage 不包含…一時不曉得怎麼處理。雖然訝異 MacPorts 的版本不包含 Plus,也意外沒有任何 variants 可用的,但我猜,應該是有辦法透過 port 來自行設定的吧,只是我不會 :p 想說,那就下載 FreeImage 程式碼,把裏頭的 FreeImagePlus 拿出來,然後給它包個 cmake module,產生個 libfreeimageplus.

Recent posts

Categories

About

You're looking at Drake's words or statements. All opinions are my 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