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ke's Weblog

9 minute read

avatar__potraits_202104_01

If you give a lecture just for an event, you do it just once. But if you lecture for a series with one consistent theme, along with others, that’s another story, and that’s a commitment.

三月份的時候,公司啟動了一個結合(悠閒)下午茶與(多元)短講分享的(社內)活動。每週一講,短短的15分鐘,不限主題,甚至鼓勵分享手邊任務以外的議題。讓大家共襄盛舉,有個「不一樣的視野」,「緊湊的單口相聲」以及「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經驗。這個活動,就叫 KKS Inside Out。

四月份起,我拉了一些人,一起做了些實驗,執行了一個“有主題的系列短講“,同時也剛好呼應了文章開頭的初衷。接下來的內容,是就四月份的場次,我個人的一個摘要隨筆。沒意外的話,應該還會有六月份以及七月份~


04–07 居然是雙胞胎?福特汽車與皮克斯電腦動畫的血緣關係

《天才少女福爾摩斯》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在《天才少女福爾摩斯》這部電影裏頭,有一段是女主角的新老師騎著一輛三輪車來到女主角家…(略過情節),那台三輪車可以算是人類史上的第一台車子 — 本茨專利電機車1號(1885)。沒錯,你的猜想是對的,這位本茨,就是我們認識的 Benz。人類史上的第一輛汽車,後來成了我們當代的賓士汽車。

這台三輪車,就是我們故事的序章。

在十九世紀末時,汽車的轉動系統開始定型,以汽油與柴油為趨動燃料也成為主流,車子的零件也標準化了,但當時的汽車仍然是以手工業的方式制造,所以實際上汽車的產量仍很少。也就是說,即使有了 Benz 的第一台車子之後,過了幾年,車子還是沒有普及開來。汽車在實際上被定位為高端的奢侈品,但當時的所謂奢侈並不算很豪華,而且也只有富裕人士才買得起個人或家庭用的轎車。

人類史上的第一輛汽車,三輪車,後來成了我們當代的賓士汽車

時間快轉,來到了距離 Benz 發明出來的車子後的二三十年後的美國。亨利‧福特 這一位愛作夢又充滿匠氣與企業家精神的人,完成了他的 Model T。並且在接下來的十五年,量產了一千五百萬台 Model T 並且賣出,成就了美國這個汽車王國!

Model T by Ford

福特 他怎麼做到的呢?他向「屠宰場」借了點子 — 流水線工作法:把一部當時需要訓練過的專業人事,從頭到尾一一手工打造出來的車子,拆解成數個階段,成立不同專業的部門,以流水線般(pipeline)的型式,完成了更有效率的製程,進入工廠化與量產。他把這個機制叫做 moving assembly line…(後述略)

Moving assembly line by Ford

有趣的是,不管是 Ford 或是 Pixar,都借用了流水線(pipeline)的方法,再演化出特有的執行方式。另外,你知道嘛?軟體產業的 Waterfall 或是 Scrum 工作模式, 其實也是一種流水線方法的實現喔!

時間再次快轉,來到將近一百年後的十九世紀末,有一群人正在努力結合 電腦 + 動畫 + 商業, 嘗試能在 科技、藝術、經商 這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開創出點什麼來。在那個沒有人知道電腦與動畫有什麼關係,電腦還停留在 IBM 的大型電腦,動畫也還是由 迪士尼 統制著的時代下,沒有人相信這樣的組合能帶來什麼商業價值。但是,他們居然成功了。他們創造了電腦動畫這個新的電影類別,開創了新的產業版圖,帶頭的 Ed Catmull + John Lasseter + Steve Jobs 個個都是風雲人物,而那群人的公司,就叫做 皮克斯(Pixar Animation Studios)。

3D Animation Production Pipeline by Andy Beane

不管是成就了美國汽車王國的 Ford,還是開創了電腦動畫產業的 Pixar,他們都化不可能為可能,開啟了一個新的產業。在我們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汽車產業」或是「電腦動畫產業」,在他們投入的當下,嚴格來說,是不存在的。有趣的是,不管是 Ford 或是 Pixar,都借了流水線(pipeline)的方法,再演化出特有的執行方式,在原有的產業中導入了新穎的工作流程,持續優化團隊合作的模式以及商業模式。然後,你知道在軟體產業裏頭,常常被拿來挖苦的 Waterfall 或是很紅的 Scrum 工作模式,軟體開發的分工方式,也一樣是一種流水線喔!

“Art challenges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art” by John Lasseter

“Art challenges technology,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art” by John Lasseter


04–14 用眼睛散步:創作背後的廣義符號學

紅色還是藍色,你會選哪一個?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一早的刷牙洗臉,吃飯前,洗澡的時候,防疫時的勤洗手…這些都有個共同點,你猜猜是什麼?答案是「水龍頭」。

水龍頭是一個非常不起眼,隨時可以被忽略掉,但卻又很直覺而重要的東西,說它是個隨手可得很厲害的生活設計小物也不為過。但我們要說的不是它的流線造型,也不是它的材質,更不是它的歷史,也不是要提 made in Germany 的水龍頭多貴。我們要來聊的,是它的「紅色是就是熱水,藍色就是冷水」的這個全世界都默認的符號。

水龍頭與創作背後的廣義符號學,這個組合意想不到吧!

T-800 的眼神,如果是紅愛心的話…

你知道《2001太空漫遊》裏頭的 HAL 9000 的眼睛是什麼顏色的嘛?你還記得《瓦力》裏頭的那個壞掉的 AI 壞人 AUTO 的眼睛是什麼顏色的嘛?好吧,你總該有看過《魔鬼終結者》,有印象 T-800 的眼神嘛?還是說,你有印象《天空之城》裏頭王蟲眼睛會變化的原因嘛?

紅色!

設計無所不在,特別是生活感的小細節裏頭。這些細節與習慣,以符號的形而上學的樣貌,被放進更多的偉大創作裏頭。因為這樣,細小的生活感,在作品的創作中,再次體現出來,也造就了它之所以可以被稱為偉大創作!

再來聊聊別的,像是《駭客任務》、《金牌特務》、日本漫畫《獵人》或是歌劇《杜蘭朵公主》…還有像是……(進入大量的文化創造回顧與生理心理年齡的挑戰中~)是不是有很多似曾相似,你想都不需要想就能感受到的「符號」與「意義」,甚至是「情感」的小細節?這些充滿在不同分鏡裏頭的「符號」,以不同的方式,暗示著你,傳達著細微的感受。

《駭客任務》裏頭最神秘的雷蒙雙胞胎

還有還有,你知道 黑人辮子頭 最早並不是來自於黑人的嘛?有想過《駭客任務》裏頭兩位明明是白人,為什麼確是留著黑人辮子頭嘛?你有印象《神鬼奇航》裏 強尼‧戴普 的髮型是怎樣的嘛?又 金正恩 的髮型有讓你聯想到誰嘛?

最後,我們再回來看看: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東西的設計是那麼得恰到好處,好到你完全不用學習就會了?而我們現在在使用的那麼多 app,卻還有不少地方是需要你用力去嘗試才會搞懂,或是請教同學/同事,甚至偶爾還要上去 Youtube 看教學你才會的。即使說,我們都說 app 已經比電腦裏的那些程式來得簡單直覺很多了!?(也許,這些 app 並沒有我們以為的簡單與直覺~)


04–21 運動與旅遊的原子習慣搭配, 迸出 226 鐵人新滋味

Before (right) and after (left)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故事的主人翁,在多年前,離開了校園幾年,也進入職場了幾年,就跟大多數的人一樣,生活上的一個不注意,有了脂肪肝。老實說,有脂肪肝也不是一件多麼嚴重的事,對至少對主人翁來說,是個重要的警訊。

於是,他在想,有什麼有效,便宜,好玩又能持久的減肥健身方法呢?

時間快轉,來到東京,一次的日本出差。進入客戶大本營,進入火熱的第一線:趕工,加班。十足的修羅場。突然間,有個念頭出現在主人翁的腦袋:「就跑步,然後三鐵,最然後,來個超級鐵人三項吧!」

《旅跑.日本:歐陽靖寫給大家的跑步旅遊書》

人人都會跑步,小時候的體育課就是有跑步了。每個人也都或多或少會騎腳踏車,或至少有過一台鐵馬。前幾年是台灣馬拉松賽事的全盛時期,幾乎所有人都報名跑過了吧。但要怎麼持續,不停歇,一直覺得有趣,甚至像上癮一樣,一路持續好幾年,這個就真的很少了。

衝刺吧,為了青春與熱血,任性而強勁的使用你的身體吧。

《Free!》、《飆速宅男》、《強風吹拂》,這三部都是很棒的日本動畫,因為有游泳、騎腳踏車與跑步。它們帶來了無比的樂趣與熱血。誰說很宅的人不愛運動的?!

那你們猜,這位主人翁怎麼一路持續過來,六年下來都不停歇的嘛?答案揭曉:

  • 旅遊範圍擴增器
  • 美食增幅器
  • 貓咪探測器

他是這麼說的:當我把「旅遊」「美食」「貓喵」與「跑步」「騎腳踏車」結合起來後,就實在太好玩,太有趣,太無敵了!

有貓的地方,就可以跑過去~

出差時,想去遠一點的地方?跑過去或是騎過去吧!出遊時,看到一條又直又長的馬路?跑過去或是騎過去吧!跑累了,遇到了一間當地餐廳,不管什麼都來一份,因為運動完後,什麼食物都是美食!販賣機上,郵筒下,小水溝旁,鄉間小路上,甚至是天橋上,總會有那麼幾隻貓等著你去拍。

《Free!》(日語:フリー)、《飆速宅男》(日語:弱虫ペダル)、《強風吹拂》(日語:風が強く吹いている),這三部都是很棒的日本動畫,因為有游泳、騎腳踏車與跑步。它們帶來了無比的樂趣與熱血。誰說很宅的人不愛運動的?!


04–28 魔島插旗術:創意源於日常的累積

(類)遞迴:要得到好構想,就是要有很多構想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據說,在還是大航海的時代,有個存在於水手們之間的傳說。它是這麼被傳訟的:曾經,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比大航海時代更古老的年代,來自古代的水手們,他們有個口耳相傳的傳說。傳說中,有座魔島,它會突然出現在廣大海洋的中間,沒有原因。而且,在航海圖上,那個區域本來是空無一物的,甚至連個可以稱為小土堆都沒有的大海的中央。但是就是這麼怪,這個魔島,有時候會突然就這麼冒出來,沒有原因的出現,像在宣告著什麼似的…

這個傳說,被當時的人稱為 魔島傳說。而在後人破解這個傳說之謎後,給了它一個新的名字:魔島理論。

實際上是,無數的珊瑚經年累月的累積而產生,在最後一刻,以像一座島的樣貌出現在海面上,也是在那個時候才被發現,被冠上了「魔島」。其實,它就只是個需要時間長大的珊瑚礁嘛~

魔島理論

再說個故事。我們是不是偶爾都會聽說,誰誰誰(或是哪個偉人)在有一天,可以是飯後散步的時候,或是洗澡的時候,或甚至是在看著貓發呆的時候,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絕妙的點子,突破了百思不得其解的科學問題,找到了生意經商上的法子…

現在再重新把上述的「靈光乍現」與「魔島理論」對起來一下,有沒有突然覺得「啊…這次我真的懂了,靈光並不是乍現的,而是經年累月生長出來的!」

曾經,我也想過這個,只是後來……

你可能聽過德國學者 Niklas Luhemann 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說不定也使用過 Roam Research。但能持之以衡,化平日的記錄為習慣,然後隨時整理與回顧,化為將來靈光乍現的養份,這才是「產出點子」最務實與實際的作法!

除了用臉書,你還會用什麼方法來幫你做系統性的記錄呢?講者這邊分享了他幾個小實驗:他透過長時間的寫下短日記,讓現在的自己可以在未來時跟自己對話。

像是他記錄下了每一天吃了什麼食物,記錄了至少 500 多天。於是在未來(一樣是現在),他知道他的飲食習慣的變化走趨;曉得自己對於食物的看法與態度的改變;甚至知道同一年的同個時段(健檢過後)他都吃了很過癮的雞排來慶祝又健康的過了一年。

只要夠確實的做記錄與分析,不需要 MyFitnessPal,也可以通曉與約束自己的飲食習慣

另外,他也開始記錄每一週去幾趟健身房,練了什麼動作,作了幾下。然後看著每隔一段時間的進步,一路往新手健力大三元 (深蹲、硬舉、臥推一倍自身體重)邁進。

喔,對了,他還建立了一個家庭 Slack workspace,專門用來當作「家庭聯絡簿」使用。重要的事情、討論、決策或甚至是閒聊,都被一點一點累積下來,供之後整理與回顧分析使用。

Jing-Kai’s tools to log his life data

還有很多個例子,或是更細節的情境,非常的驚人。驚人的不是「隨時記錄」這點,而是「持續的記錄,然後回顧,整理,分析,最後產出新的發現與閱點」。


如果你針對一個活動,準備了一場演講,那不過就是一場演講。但如果你的目標是一系列的演講,可以獨立準備一系列,也可以是眾人接力的一系列。可以是一天之內接力完成,也可以是耗時數日數週或數個月完成。那麼,它就不是單純的一場演講了。它變成了一個承諾,一個帶有更長遠意義的承諾。

KKS Inside Out 四月場 Ira Glass 曾說過:那些偉大有影響力的故事,是來自於那些有辦法把它們說出來的人們身上。「偉大」與「有影響力」不是單單來自於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說故事的人。四月場,六月場,八個人,說了八個有影響力的故事…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Recent posts

Categories

About

You're looking at Drake's words or statements. All opinions are my 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