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ers in KKS Inside Out, June: William Yeh, Eric Pi, Neal Tsai, and Kevin Lee. (from left to right)
“Great stories happen to those who can tell them.” — Ira Glass
KKS Inside Out 四月場結束後,原訂在五月的場次 ,因為疫情升溫而休息了一整個月。 六月份的時候,與 Brian Lee (小布) 討論後,覺得可以重啟執行。 雖然少了下午茶的加持;也沒辦法讓講者與觀眾可以有面對面時的眼神交會了。 但多了全遠端的彈性;也少了趕會議室或是等人的時間。 居家工作期間,來個 15 分鐘的短講,每週一場。
KKS Inside Out 的初衷之一,是透過短講的形式,讓更多人練習怎麼表達。 習慣在講台上對一群人說話嘛?你想說的內容與聽眾腦子裏想像的內容是一樣的嘛? 是投影片內容主導你的內容還是你的腦袋主導? 即使沒有投影片也有辦法清晰講嘛? 你會為了取悅觀眾而說、為了自己的表達慾而說、還是為了讓想法被真的聽進去而說?
於是有了 KKS Inside Out。 而我在這個初衷之上,加上了一些實驗,所以有了這二個月的包場,也是這一篇文章的由來~(KKS Inside Out 四月包場的介紹在這)。
06–09 拳怕少壯:中年老爹的陽謀
一切的起緣,都從『老爹的矛盾心理』開始…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William 身為一位有著兩個娃兒的老爸,從小給與兩位娃兒在桌球上的裁培,倚著自己打過一陣子桌球的自信,時而扮演陪玩的父親,時而扮演家庭免費版的桌球教練。打著打著,兩位娃兒居然都抱回獎狀與獎座了!
高興之餘,未雨綢繆的 William 開始在想著:「我還能陪他們打多久的桌球呢?」 更深入一點的追問下去,才發現,原來這位老爹真正嘀咕的是…「我還可以有幾年或甚至是幾個月可以樂勝這兩個娃兒的呢!」
這麼一個身為人父的嘀咕,帶來了更大的動機與實驗~
這位老爸去 YouTube 看了好幾支中國乒乓球教學影片,還特別找針對成人的教學影片。這類的影片多的是心法,先讓「想太多」的大人們釐清要精進桌球功有的本質是什麼,強調的是基本功,要「我們這些大人們不要急,蹲馬步式的學習」。
簡單並不代表容易,通常越簡單越能達到效果。 The Basic doesn’t equal to the Fundamental. In many cases, the Fundamental is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天經地義的事持續做,水準會提升。就拿足球來做例子好了。假設有一個小孩,他可以連續盤球 3 分鐘。這時候他不應該用更難的練習來提升技術,而是繼續做 3 分鐘的盤球練習,一直練到持續 5 分鐘也變得理所當然時,他的技術就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
「花時間精進基礎工夫的理所當然度,可以使實力更紮實,到最後就算是困難的事情,做起來也不怎麼勉強了。 」 — 《東大特訓班》
我很認同這位老爸在最後的「簡單並不代表容易,而且通常越簡單越能達到效果」。
拿 Python developer 來說,因為它受到很多人的青睞與使用,有非常多經過千錘百鍊的優秀 Python packages 可以使用。光是學習怎麼使用這些 packages,怎麼用得透澈,同時每一陣子又得去關注新的 packages,就夠忙的了。但是我知道的一些優秀 Python developers,他們花更多時間在基本上頭。像是怎麼善用 list/dict comprehension 結合 collections 與 itertools 來有效做到 data structures 之間的變換,以更合適的資料結構來搭配演算法,產出更有效益(not just 效率)且又易讀的程式碼出來。
PS. 2020 東京奧運火熱進行中,桌球的幾場賽事才剛剛落幕。不曉得 William 老爹是否有想過,好好裁培他家兩小,直衝桌球國手路線…這樣我們將來在看奧運時,就可以耍耍嘴皮子「啊…這位國手,我可是看著他長大的吶~」
06-09 從一到一千:工程師的伍茲塔克
Mikimoto, Eric, and Jserv. (from left to right)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在 2012 年,在那個春天即將結束,夏天快要到來,春光無限好的季節,正值年輕力壯,滿腔熱血,想替台灣的資訊社群留下點什麼的三位落腳在南台灣的 Mikimoto, Eric 以及 Jserv,發起了濁水溪以南,目標以千人為規模,南台灣最大行動科技年會:MOPCON。
MOPCON 全名為 Mobile Open Platform Conference,為非營利的技術研討會,成立宗旨為針對移動通訊領域結合實際的產業面與工程研發(平台工具、後台服務、移動應用)做比較深入的探討。 — MOPCON 2012
所有的非營利組織,都是啟始於一群人,一股信念,一個號召,外加更多人的投入與執行。
對一個非營利的組織來說,人員的留任比什麼都重要。留下來的人,形成了組織記憶,進而成為組織文化主軸,然後再一路傳承下去…
在這個短講裏頭,把 MOPCON 的歷史與經營,以像是在創業一家公司一般的方式來介紹。有組織成長的分工,有人力管理的調度,有活動舉辦的傳承,也有整個組織文化的培養。
最有意思的,是提到「個人的培育與創造」的部分。Eric 提到,因為舉辦 MOPCON,他在建立大家對於這個活動的印象中,感受到了 PR 的身份;在面對社會企業拉贊助時,體驗了 B2B Sales;向大眾介紹 MOPCON 並且邀請他們加入時,扮演了 B2C Marketing 的角色;在成立法人機構時,看了不少相關條例與執行了不少法務流程;最後,在經驗傳承上,扮演了前輩提攜晚輩的身份。
這整個過程,是不是真的與一位創業家很像?
06-16 人生的假設:假設的人生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在 Kevin 的人生階段中,有一段是獨自一人在美國高中的日子,有一段是在全球最忙錄的東京。那是個打完幾場球,在場邊等著下一場或是就此回家的空檔;那是個忙錄東京生活中,跑去一家餐廳炸甜甜圈的日子。那是「思考的日子」。
從物理的角度上大部分的人是知道這樣無法拉自己出困境,但是從心裡的角度上很多人還是願意嘗試。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分不清兩個角度上的差異 。
大部分的我們,都會同意「思考」的重要性,也認為「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值得去想,去規畫,去執行。Kevin 舉了幾個簡單,看似無關,彼此衝突,但又真實到不可思議的「人生思考」例子。
- 我應該要去完成一趟壯遊,就像賈伯斯去了一趟印度那樣呢?還是應該要留下來,在這個公司,這個領域,保住工作,累積成果,往下一階段邁進呢?
- 我的另一半,一切都很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就是哪裏怪怪的,愈來愈沒有感覺了。是不是,這是個該換伴侶的信號?若是換了伴侶,是否也還是終究會走到這個狀況?
- 拼了命的加班,被看到了,獲得升遷,加薪了。但怎麼搞的,並沒有想像中的開心?
- 究竟,我現在在這邊做的這些,是在幹麻?
我們,真的知道怎麼思考這些問題,不是以為在思考的思考,而是避開思考陷阱的思考嘛?!
在知識論(Epistemology)中存在一個 Agrippa’s Trilemma 的論述。它以上面這張圖舉例:一位試圖讓自己脫離一個困境(人與馬陷入一個沼澤)的軍人,在無計可施下,他選擇嘗試往自己的辮子往上拉,期待能有一些成效。
有一點基礎知識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來「拉自己的辮子來脫困」根本是守株缘木,不可能的。但這也是這個 Trilemma 有趣的地方。它以一個淺顯到再簡單不過了的圖例,來暗示人的思考路徑中,其實常常處在這樣的狀況而不自知。甚至是連旁邊的所有人也都不看出來「你現在的努力與爭辯,都是沒有意義的」。
06-23 不只是肌肉:運動員的心靈鍛鍊
故事是這樣被開啟的…Michael Phelps 是美國男子游泳選手。他個人就擁有高達 28 面奧運獎牌,是史上獲得最多奧運獎牌的運動員。同時,他也是史上擁有最多奧運金牌(23面)、最多奧運個人項目金牌(13面)、最多奧運個人項目獎牌(16面)的紀錄保持人。他一個人拿到的奧運獎牌,就比很多國家來得多了…
Neal 曾經是一位業餘的游泳好手,待過游泳學校,比過一些賽,拿過一些獎。在運動生涯中的最後幾場的比賽,像一位職業運動員似的練習準備,按三餐練泳,說不定還有宵夜場。但也因為最後的幾場比賽,讓他開始思索一個有點意思的問題:究竟,為什麼有些選手會成為黑馬,有些選手則是意外落馬?
他自紐約洋基隊的 Yogi Berra 那邊得到了一個答案。
棒球運動裏 90% 的考驗是你的心理素質,而體能素質,只佔了剩下的 10% 的一半而已。 — Yogi Berra
進一步,Neal 帶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人格特質:你的一生中,會面對各式各樣名之為比賽的狀況。可能是大學聯考、找工作時的面試、參加街舞大賽、環著日月潭的超馬路步、或甚至是擇偶的時候。不管任何比賽,你有沒有想過,你是屬於練習型的選手?還是比賽型的選手?
練習型的選手,平時大家一眼就看得出來,是非常優秀的選手,有很高的機會拿牌的選手,但在最後關頭的比賽,總是會有那麼些原因,就是離頒獎台還有個距離。反過來,比賽型選手平日的光采都被練習型選手搶走了,不是不優秀,只是有更優秀的人在旁邊。但很妙的,總是會有幾位這樣的選手,在最後的一場比賽,大爆冷門。
我們再回過頭來聽聽 Yogi Berra 說的這段話的延伸「生命裏頭,任何的比賽與挑戰,九成是在考驗你的心理素質,至於你的技能素質,只佔了剩下的一成的一半而已」。特別是那種「一輩子只會遇上的幾次大比賽」,更是如此。
如何提升心理素質?
- 冥想
- 在狀況最不好時訓練
- 執行“非“常態訓練
- 不要只專注一件事
- 正向完美主義
Ira Glass 曾說過:那些偉大有影響力的故事,是來自於那些有辦法把它們說出來的人們身上。「偉大」與「有影響力」不是單單來自於故事本身,更重要的,是說故事的人。四月場,六月場,八個人,說了八個有影響力的故事…
KKS Inside Out 七月場也結束了,是 The Creativity of Everyday Things 系列的最後一個月,再來給它寫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