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一段 Autostereoscopy 內容時,得根據不同的平台,使用數目不一的鏡頭,不一樣的鏡頭參數,以及不一樣的場景設計。舉例來說,N 牌的螢幕需要 5 顆鏡頭,面板的亮度比較暗,可以允許的立體空間最小;A 牌的螢幕需要 8 顆鏡頭,面板的亮度很夠,凸出來的效果最佳,但有比較嚴重的 ghosting,同時凹進去的效果比較弱,只要凹到一定程度就開始模糊掉了;而另一家 A’ 牌的螢幕,比較接近實驗室的產品,亮度足,深度夠,但凸出來的效果還有待加強,同時有不少面板上的缺陷要一一解決,但好處是比較好合作。
就像之前提到的,最最麻煩的事,就屬算圖了(這還只是第一件麻煩事,事實上,需要解決的問題非常的多)。拿下面這張圖來說:
我需要一連送出 12 次算圖,然後再把 12 張圖依 pixel arrangement 的方式合成後,再放到螢幕上來看。但我並不想真的每一回的 12 次算圖都使用完整的解析度(這個例子是 1920x1080),想算出比較小的圖檔來節省算圖時間。這個例子裏頭,我讓算出來的大小是 960x540,與 1920x1080 一樣的比例,然後接著對每一張圖,做放大的處理,讓它們還原成 1920x1080,好進入下一階段的 pixel arrangement compiling。
於是,我使用了很基本的 upscaling with bicubic filter,結果還算 ok。
後來上網查了一下,發覺有幾個網頁以互動的方式,介紹了一些 digital photo enlargement 的方法的比較,感覺不賴的。分別是:
如果你手邊剛好有一台解析度是 Full HD,12 views, Lenticular, normal autostereoscopic sub-pixel arrangement 的話,那下頭的這一張照片你可以拿去試試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