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同事 LuLu 的福,今晚跑去大腕影像參加一個「電影【海角七號】導演與視覺特效的對談」,據說是要預約報名的,只有五十個名額。而且,被「記者會或座談會」嚇到了的魏導,熱情站台。到了會場,才發覺數位內容學院的人好多呀…然後也發現,原來還來了資策會副執行長許清琦!!! 我記得他在台大資工時,我還修過他的「必修課」…
去到別家動畫公司,感覺很開心,大腕算是我的第一家,因此格外地注意他們的人與四週環境。人一樣很和氣,年齡層一樣很年輕,地方小小的,所以大概是二三十人的團隊,然後攝影的小姐很漂亮(不過這不是重點)。
座談會中,有一段他們特別準備的「實拍、CG 模型、特效、光陰…到合成」的影片,感覺做得不錯。(聽說花了兩個禮拜準備)第二次看這些片段,看得比較仔細,發覺到有一些明顯的瑕疵,像是海面的反射與亮點好像可以再加強一些;船的「老舊」感,還是有太多的塑膠感,如果可以把 specular 再加把勁兒,然後再利用 reflection 來營造成海水沾在船身上的溼潤感,就又更優了。不過就像魏導和大腕負責人說的:「時間太趕」
座談會什麼時候結束我不確定,我只知道我在九點多時就溜走了。沒有聽到很多我想聽的,像是製作期多久,總共做了幾卡,rendering 資源用了多少,以及最最重要的,在預算有限下,他們怎麼處理與下決策的。不過也沒辦法,這部片子雖然有一陣子了,但實在是「台灣之光」,太多人想問問題了,這也是沒辦法的,呵。
回來後我在想,這算是一個不太成功的座談會。從大腕的角度來看,這個座談會的眾多目的之一,應該是讓更多人認識與了解大腕,進而提昇大腕的形象。必竟這是難得的一個機會,要等多久才會有一部非常賣座又很有話題的國片呢? 可惜焦點還是集中在魏導身上,實在很可惜吶~~
聽說大腕負責人只比我多兩歲,真是一位可敬的人,大家一起加油吧。好好經營每個 animation studio,讓更多人有好的工作環境,讓大家吃得飽做得開心,然後再做出更多讓人看了會開心的片子吧。
買這台 MacBook Pro 已經是去年四月的事了,算一算已經一年半了,最愛的,莫過於是帶它出門時,可以有意無意地炫耀一下,這滿足了我的小小虛容心。
最近好不容易把 Mac OS X 升級到 10.5,迫不及待地設定了一下 Google Calendar 與 iCal 的同步,一試就成功了 :D:D
Bruno 最近寫了一篇關於他在 SIGGRAPH 2008,自 Pixar 那排隊拿到的 Walking Teapot 的文章,建議去瞧瞧。
重點是,他拍得照片挺漂亮的 :)
PS. 今年我好像沒有拿到 Pixar 會場發的 walking teapot,雖然有那麼點兒小遺憾,不過這種東西,有就是運氣好,沒有其實也不會怎麼樣,就只好期待下次囉~~
PS. 上圖是竊取自 Bruno 的拍攝,版權所有皆屬 Bruno 所有,請不要亂用 XD
一直以來,我都很想把 LinkedIn 這個網路服務推薦給身邊的人,不過又不曉得怎麼做,有那麼點兒意興闌珊…
LinkedIn 是個 Web2.0 時代下的社群網站,但它一點兒都不好玩,充其量只是一個網路版的名片夾。每個人的帳戶裏頭,是簡短的工作經歷等,它以一種「履歷表單」似的方式呈現。然後每個人還有所謂的 connections/contacts,但這裏的關係比較不接近一般的「朋友/認識的人/同儕/同學…」,而是比較接近「工作夥伴/同事/合夥人」。
簡言之,這是個強調「工作上功能」的社群網站。
舉凡你想要換工作(可以透過人介紹到你想要去的地方)、成立公司(找感興趣的創頭)、挖角(看看同業的人才)、徵人(你管轄的部門面臨了一個大案子,非常缺人中)…
我為什麼覺得 LinkedIn 很有趣呢?
首先,我是在繞了一大圈,有天想說,就來去申請個小有名氣的 LinkedIn 帳號,看看裏頭賣的是什麼藥。然後赫然發現,我們當時的導演、製作人、CG Supervisor 都在上頭有帳號,而且他們的 connections 落落長。接著又發現,有不少位有名的國外教授也有(CG rendering 界的教授 Peter Shirley;去年(2007)剛得到 SIGGRAPH 新秀獎的 Takeo Igarashi 也有!!),然後連我們的超級資訊宅男 Dan Maas 也有,還有……
於是我很開心地開始用了起來。
最近因為 LinkedIn 上的這個帳號,接獲來自 NVidia Taiwan 與獵人頭公司的來電,雖然沒有聊什麼,不過也是種有趣的經驗。
我也不曉得,下一次會接到怎麼樣的來信或來電,不過總之會是以另一種「意外」的型式出現的吧~~
我的 LinkedIn :)
在整理公司的信箱時,無意間發現 2005 年寫的一篇文章,覺得挺有趣的,放上來。
程式設計師和翻譯人員,在很多方面來看,是等價的。
這樣的一個想法,在一個夜晚,台大旁的溫州街巷子裏的 Bongos ,忽地閃過腦海,像個幽魂似的。看似不見了,卻隨著時間逐漸發酵,進而影響到上班時面對工作的態度…
上班後,一般人喜歡叫我們工程師、程式設計師,或是研發人員,當然這得看他對我們的工作了解多少,比較酷一點的,會說我們是 problem solver、pioneer 或是 originator。不論怎麼被稱呼,工作中總有不少時間是花在 programming 這檔子事上(雖然,事實證明,隨著個人的發展不同,每個人都會走上開會時數慢慢唐塞掉你一週工作時數的這個過程…)。
我們的工作就是:把一個問題聽清楚後,在腦子裏或紙上,以你的 natural language (not native language all the time) 說出你的答案,接著坐到電腦前,將那個答案翻譯成另一個語言。這個語言可能是 C/C++, Java, Scripts, HTML, …。過程中反覆地檢查是否有哪文法不對(compiling bug)、語意不通順(logical bug),或是贅字過多的地方(running performance)。一邊修改(debug),一邊請別人來看看整篇翻譯文章是否讓人看得懂(end user testing)。
寫程式的過程,約莫就是這樣了。
對於翻譯這件事的掌握程度不一(programming skill)、個性上耐不耐得住一人工作的寂寞(thinking, coding and googling alone)、受不受得了要隨時學新單字與翻字典(new spec, new API and different frameworks)…等,造就出了不同性向與不同壽命的程式設計師來。「性向」指的是與其它翻譯人員之間合作的方式;「壽命」指的是能持續寫程式多少年。
印度的 programmer 舉世聞名。看了不少篇 paper ,裏頭持續提到教條式的程式寫作訓練與吃苦耐勞的合群個性。於是乎他們成了世界知名的翻譯家,從程式語言翻譯做起,進而到矽谷翻譯起了「創新行為」與「商業行為」等語言…
翻譯又有分很多不同情況。
強調速戰速決,翻過就不留痕跡的,就像國際會議裏的即時口譯人員。工作大多是實作出 prototype、解決臨時性問題,或是寫些小工具方便自己日後的工作。
要求字字正確,句句語意上都對的,就像國中與高中的英文教師。按步就班寫出有條有理的程式碼或 framework、註解完整還附上整個系統的演算法脈絡,為的是供日後跟隨或接手的人容易進入狀況。
寫程式如此,對事情的態度亦如此。有些人擅長緊急的事,不管再怎麼雜,再怎麼繁瑣,都能一個接著一個應付;有些人適合每個步驟都嚴謹,處理的過程中,已經在構思整件事要如何更有彈性,遇到什麼狀況時也先想好對策。(緊急的事先處理?還是重要的事先處理?雖然答案很明顯,但實際面對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分辨出來,更別提能自主決定以對的方式來處理了)
雖然現實是雜亂無章,意外一個接一個來的,是以沒有辦法以一種態度來面對所有的問題。而這也剛好說明了為什麼國中時會紅起來,且至今還常常被提及的 EQ 哲學。只因為你得隨時調整心態,以不同的態度與風格去面對那「工作上的事」。
因為了解到自己的身份,不過就是這麼一位得時時調整的翻譯人員,很多事情處理 起來變得順利多了,即便是在一些負面消息接踵轟炸過來的時節。
但我依然秉持著,有個遠方的目標在前頭等著,有些事得事先準備。不能就這樣讓日子一天一天的,在一個又一個工作任務中度過。
Programmer is an Interpreter。以這為出發點,仔細思考,是的確可以寫出一份程式設計師的上班求生指南的,不過天色已晚,還是早點睡吧~
今天的金馬影展,胡亂選了四部來看,其中三部是在日新的大廳 ^>^
今天聽莊永裕教授的 Digital Image Synthesis 課時,聽到一個 Cancellation Error 的東西,是個與 IEEE floating point 有關的「數值計算問題」。
投影片上如是說:
Cancellation error: devastating loss of precision when small numbers are computed from large numbers by addition or subtraction.
寫了個簡單的 c 程式親身試驗一下。
void main(){ double x1 = 10.000000000000004; double x2 = 10.000000000000000; double y1 = 10.00000000000004; double y2 = 10.00000000000000; double z = (y1-y2)/(x1-x2); printf("%f\n", z); } // output: // # 11.500000 接著我在想,Python 會不會有這個問題呢? 結果試了一下…一樣!! 看來 CPython 的 number 這個 type 真的是用 double 實作的 :o
應 Cellopoint 的邀請,給了一場 Introduction to Drupal 的 talk,時間約莫一個多小時,4+1 位聽眾,一頁投影片也沒有,就一台可以上網的筆記型電腦與一個白板。我只在前一晚想了一下要提的綱要與流程,就這樣,非常地簡易。
我是這麼想的:
透過 Drupal Taiwan 的 繁體中文網站秀 讓大家先了解一下,使用 Drupal 的台灣網站有哪一些。特別秀了苦勞網、行無礙與 PlayStation 臺灣網站這幾個不同性質的網站。 Drupal 的檔案架構,特別強調了 modules, themes 與 sites/all 這三個目錄。說明了一下,藉由把自己安裝與撰寫的模組、版型等資料放進 sites/all 裏頭,在完全不更動到 Drupal 核心的情況下,可以做到日後的「幾乎無痛升級」。 暗示一個網站的建置,流程上以先後順序分為:1) 先決定出網站的內容類型,2) 之後再去思考這些內容的呈現方式。 接著指出 Drupal 一安裝好,最最重要的幾個模組,分別是:node, taxonomy, user 與 menu,然後一一做功能上的介紹。像是幾個例子:如果你要架個 web bbs,可能會希望網站上的使用者有「未註冊」「已註冊」「板主」「小組長」「副站長」「站長」,然後有不同的權限。這時你可以透過 user 的 roles 來做到。 「好好」介紹 taxonomy 這個模組。它可以用來做 category, tags, filter, …,幾乎任何帶有「分門別類」的功能,都可以透過這一個(也幾乎只要一個)模組搞定。 接著,我們來想想「網站呈現」這麼一回事。 CCK 登場。因為 CCK,所以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實現了「客製化的內容類型」。來幾個例子吧。 Views 登場。因為 Views,我們可以以自己的喜好,任意地「撈」出想要的內容。 CCK 幫忙處理了 database 的 schema;Views 處理掉了 SQL expression。簡言之,你透過後台的「點來點去」,省去了思考這兩點的所有細節。 最後,我們來稍為聊聊 themes,看看 themable functions 是如何的優秀。 talk 結束,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究竟這樣的 talk 會有多大的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