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1,傻愛成金(Fool’s Gold)
凱特哈德森,是我看這一部片子的主要原因,因為她實在很迷人。 這部片子,有點像是英式浪漫喜劇(休格蘭還有在演這類的電影嗎?),故事就是圍繞在很會耍寶的男主角與美麗且擁有讓人看了會移不開眼神的笑容的女主角身上,然後總得有點什麼事要談的,像是王老五、婚前損友、你愛他他愛我我不愛你、同床異夢什麼之類的。這類的電影公式可能就是這樣的吧。
其實,這類的電影非常的好看,容易看懂,容易讓人發笑,而且聊的東西深度剛剛好,不會讓人沈重,所以也滿足一些想要從中找到一些什麼答案的人看(或是療傷?!)。重點是,它還挺適合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時觀看。
我喜歡 Kate Hudson,因為她讓人覺得陽光極了~
2008/06/28,決勝21點(21)
這部片的男主角,讓我想到蜘蛛人的男主角。
2008/06/02,啦拉警探(Hot Fuzz)
我的天,這實在是一部蠢到極點的警片。
一位英國倫敦業績是平均三四倍的男人,因為太優秀,太引人注目了,導致其它警員沒有立足之地,所以倫敦警署決定把他調到鄉下,一個數年榮獲全英國模範都市,完全沒有犯罪率的地方…然後愚蠢的大陰謀就這樣慢慢浮現檯面…
對了,這是個非常適合一起看的暴笑電影,真的。
2008/06/01,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這實在是一部不適合在「合家歡樂」的晚餐時分播出…看到室友都回房睡覺去了。 如果我是這麼一位急著想找出母親身份的 gay,我的一生會是怎麼樣的呢? 這是一部看了會讓人發人省思的電影,推薦。
2008/04/13,美國黑幫(American Ganster)
我只是一般觀眾,不管那些專業影評人寫得如何地妙語連珠,又是怎麼樣地大力介紹具有深度的文藝片,我只挑自己覺得看了會開心或怦然心動的電影,而且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因為某部電影裏頭的卡司而去看的,這一部「美國黑幫」也不例外。 看紐約黑幫時,完全不明究理為什麼要看這一部片子,但這一部稍為有那麼點不同,也許是因為看過港片門徒,對於「吸毒」這件事比較有感覺,那種「吸毒的確是件可怕的事,販毒的人更是可惡,但是究竟是販毒的商人可惡,還是無法自拔而吸毒的人活該,或是其實最最討人厭的是在旁兩邊通吃的人民保母–警察…」,我很喜歡這種不明不白,看似是非兩立,其實卻各有說法的人生戲碼。我不確定是否這部片子想要表達的是這,不過它讓我想到了這些就是了。
雖然這部片子的結尾有點不夠漂亮,感覺鋪陳太久才讓兩大男主角對上,於是有種「看得不過癮」的感覺。不過呢,我依舊是喜愛有特色與魅力的演員,他們永遠有讓人期待看下一部片子的心,就這麼懸著~
2008/04/06,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
自從高中看了梅爾吉伯遜的英雄本色後,我就愛上了這個滿口亂說話,驕傲自大的澳洲人了。但這部他執導的片子卻是隔了很久才看到,主要是因為他沒有主演,讓我有那麼點兒提不起勁兒。 整個電影挺符合想像中的樣子:蠻荒的熱帶雨林裏,土人各據一方,以大自然為生,以大地為家,十足地「Discovery」。然後因為傳統的迷信與無知的信仰,暴發了非常殘忍的流血、佔據、征服…。故事大概就是這樣。
文明的結束,不是來自於外來的征服,就是內在的自我毀滅。這部有點誇大的電影,使用了那麼點兒還來不及交待的結束方式,有點可惜。
2008/04/05,長江七號(CJ7)
我想,一定是因為之前周星馳的「食神」「少年足球」「功夫」有點不小的差距,可能是笑點比較不容易引起台灣人(好吧,其實是我自己)的共鳴,或是他想走走不同的路線? 總之,這是一部雨聲大雷聲小的作品,有點不可思議。 我一直注意到的是,那個七仔和小男生的互動鏡頭時,非常的不自然,有種非常強烈的不真實感,顯然合作的特效團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香港特效公司運氣比台灣來得好笑,只要一直有人(周?)拍攝一些需要特效的片子,就會有生意,就有案子可以練功,就至少有資金可以糊個口,就至少不會被迫要轉去做水泥工或什麼來著的~ 他們真是何其幸運呢,台灣什麼時候也可以多元一點呢? 不要老是只有半導體嘛,我聽得耳朵都快長繭了!!!
沒記錯的話,Stephen Chow 接下來要拍鳥山明的七龍珠? 好期待呀,哈~
2008/03/16,重慶森林(Chungking Epxress)
大家都說「我的藍莓夜」與這一部有一些關係,有人說這兩部的鏡頭風格很像,然後還有人說「你怎麼精典片子一部都沒看過呀」。然後呢,很幸福地我在今天看到了~ 金城武實在好嫩呀…梁朝偉穿小白三角內褲還挺不錯的…王菲真的很漂亮。
失戀的時候,不能哭,只好狂吃東西(鳳梨罐頭、主廚沙拉),只好一直打電話扣人,只好跑跑操場,只好麻木不仁地工作,只好面無表情地過日子。戲裏的兩位男主角都失戀了,卻一點都不懂得表達難過之情,應該說,根本不曉得難過時應該怎麼辦,不過我挺喜歡這樣的反應的。「悶悶地,若無其事地,其實在難過。」
重點是,我發現原來這部 1994 年的電裏頭頭,有「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是 Dinah Washington 唱的,我的天,我愛死這首歌了!!! 哈。
The quick answer is as below:
from pymel import * filter( lambda n: 'light' in n.classification(), ls(sl=True, dag=True, leaf=True)) In pymel’s google group, there are 2 people giving different opinions for this and the following are from their post:
take out the ‘sl=True’ by using pymel’s “selected()” function by Ofer Koren
from pymel import * filter( lambda n: 'light' in n.classification(), selected(dag=True, leaf=True)) Doing it through the API requires more code but is considerably faster by Dean Edmonds
Check out this cool gallery of NPR shaders by Algorithmic Arts.
There are also several demonstrating videos. A fabulous website and demo :)
Bernard Edlington 在他的 blog 上發起了一個 RenderMan community of Japan 的活動,主要就 RenderMan 技術上的討論,目的在日本推廣 RenderMan 這個東西,同時匯集身在日本,使用 RenderMan 的人。同時,他還預計在今年的 SIGGRAPH 2008 期間,在 LA 進行第二階段的活動,讓旅外的日本人也有機會參與到。
我只能說,他相當的用心吶…
有趣的是,他好像是一位外國人,但是他的 blog 有好多日文呀 :o
阿喬再一個月就要去美國西岸取經了,僅以此照片,表達我對於他的祝福。
最近有點忙錄,有點想發懶,但還是得繼續忙錄,然後就更想發懶…
其實,只是需要幾個好眠而已~
愈來愈相信,人一生中受用的生活知識中,有超過一半是來自於你所接觸到的人(ex, Complete Maya Programming 這本書的作者 David Gould)、所遇上的事(ex, 台灣 921 大地震)、所看到的世界(ex, 美國佛羅里達州上的 Disney World),乃至於所聽到的音樂(ex, John Lennon 的 Imagine)。即便是工作上,非常無趣且不討喜的RD 部門年度評比也是如此…
上圖是一張我意外在 flickr 上頭找到,照片所有人為 jazzmasterson,他汲汲努力於使用 Index Card 來協助決策判斷與思緒的整理。我印象中有一本鴨嘴獸當封面,講述物件導向(OO)觀念的書籍(Introduction to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by Timothy Budd),也是從使用一種叫 CRC Card 的方式…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 OO 觀念書,至今仍在我的書櫃上好好保存著。我引用他放出來的照片,用來說明年度評比這一件事的複雜情況,那種要面面俱到,但其實又不容易做到的囧況。
去年(2007)年的年初(農曆過年之後),我的主管把我叫去,要我擔任 RD Lead,協助 RD/TD 團隊,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好專心想「怎麼賺錢」這麼一回事。老實說,我在做重大決定時,常常是猶豫不決,一點都不像平時一些「技術上的決策」來得那麼乾脆漂亮的,這件事也一樣。我好像也沒什麼不接的理由,但又擔心會不會因為要帶整個研發團隊而導致一些不適症…總之,最後就是這通「囫圇」地接下了。
一年過去了,研發部門的年度評比(RD annual review)日子到了。我自告奮勇地向我的主管提出,是時候做年度評比了。
於私,我非常地希望從這次的評比中,得知主管們對我這一年表現的看法,包括我和整個研發團隊的成效看法。同時,我也想藉此自我檢視一下:繼續在太極影音待下去,可以有怎麼樣的進步與發展,是否我可以從這裏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職業人格;於公,我想給整個研發團隊爭取一些獎勵,試著落實一下所謂的「賞罰分明」。一年下來,有的人表現出非常的積極,勇於冒險嘗試新的作法,懂得配合別的部門來完成目標…等,對於這樣的同事,身為 RD 頭的我,有責任與義務盡我可能,讓大家做得更愉快。
評比進行方式
self review cross review (or peer review) manager review 1-to-1 discussion 執行細節
self review,自我評比。
這個階段是讓每個人針對過去的一年,做自我評量,一種自省的過程。review 的型式比較自由,目的在於讓當事人,能確切做到回想與檢驗自我。為了做到這一點,直接捨棄發張表格,然後請大家填表格的作法。因為制式表格只會大大破壞「自省」的功能,讓人覺得「應付了事」就好,完全無法感受 self review 的一絲一毫美意。同時,為了讓 self review 有更正面的意義與用途,我下了個決定:
數位內容學院(Digital Content Institute)將在五月底~六月初,開設一個講座,講座名稱為「影視特效合成應用系列 – 特效製作與案例分析」,主講者有來自好萊塢的凱倫‧格里克絲 (Karen Goulekas )、凱倫的老朋友楊德泰(Teddy Yang)、太極影音後製特效專家邱正寧,以及在下我。
整個講座由 Karen 揭開序幕,她將以過來人(參與過數個大製作且大賣作的片子,有鐵達尼號、第五元素、明天過後…)的經驗,和大家聊聊「視覺總監」是怎麼一回事,像是「如何成為特效總監」「特效總監的工作與職權」…等;接著由有深厚年資(17年,參與過逃學威龍、聖石傳說、想飛與不計其數的廣告後製專案)的小邱桑和我們分享廣告後製團隊的工作內容與應用;有豐富好萊塢經驗的 Teddy Yang 會提到特效製作分析,我想應該是針對他在美加的工作經驗,輔以回台灣進入太極建置 3D 團隊的經驗等等;而我呢,我會簡單分享一下,我在太極影音這三年下來,參與了幾個案子的工作心得,與一兩個工作時遇到的任務的處理過程。整個講座活動的網頁。
第一次在數位內容給講座,希望一切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