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max
真的是被嚇到了,國寶總動員裏的三個主角直接成了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的首頁,真是愈來愈活潑的國家單位呀~~ 我們的故宮,真的是愈來愈年輕了,一點都不老。
首頁上明列了中文、英文、日文、韓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俄文與簡體中文等多國語言的版本。我猜,會挑選這些語言,多少表示了,故宮的常客就是來自這些文化的人。一時好奇,跑去 wikipedia 的首頁看看資料量最多的前幾個語言,不少一致的呢。像是英文、德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及俄文。如果說,一個語言代表著一種文化,那上述的這些文化的人,應該有些特有的個性與特質的吧…離題了。
阿喬再一個月就要去美國西岸取經了,僅以此照片,表達我對於他的祝福。
愈來愈相信,人一生中受用的生活知識中,有超過一半是來自於你所接觸到的人(ex, Complete Maya Programming 這本書的作者 David Gould)、所遇上的事(ex, 台灣 921 大地震)、所看到的世界(ex, 美國佛羅里達州上的 Disney World),乃至於所聽到的音樂(ex, John Lennon 的 Imagine)。即便是工作上,非常無趣且不討喜的RD 部門年度評比也是如此…
上圖是一張我意外在 flickr 上頭找到,照片所有人為 jazzmasterson,他汲汲努力於使用 Index Card 來協助決策判斷與思緒的整理。我印象中有一本鴨嘴獸當封面,講述物件導向(OO)觀念的書籍(Introduction to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by Timothy Budd),也是從使用一種叫 CRC Card 的方式…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 OO 觀念書,至今仍在我的書櫃上好好保存著。我引用他放出來的照片,用來說明年度評比這一件事的複雜情況,那種要面面俱到,但其實又不容易做到的囧況。
去年(2007)年的年初(農曆過年之後),我的主管把我叫去,要我擔任 RD Lead,協助 RD/TD 團隊,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好專心想「怎麼賺錢」這麼一回事。老實說,我在做重大決定時,常常是猶豫不決,一點都不像平時一些「技術上的決策」來得那麼乾脆漂亮的,這件事也一樣。我好像也沒什麼不接的理由,但又擔心會不會因為要帶整個研發團隊而導致一些不適症…總之,最後就是這通「囫圇」地接下了。
一年過去了,研發部門的年度評比(RD annual review)日子到了。我自告奮勇地向我的主管提出,是時候做年度評比了。
於私,我非常地希望從這次的評比中,得知主管們對我這一年表現的看法,包括我和整個研發團隊的成效看法。同時,我也想藉此自我檢視一下:繼續在太極影音待下去,可以有怎麼樣的進步與發展,是否我可以從這裏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職業人格;於公,我想給整個研發團隊爭取一些獎勵,試著落實一下所謂的「賞罰分明」。一年下來,有的人表現出非常的積極,勇於冒險嘗試新的作法,懂得配合別的部門來完成目標…等,對於這樣的同事,身為 RD 頭的我,有責任與義務盡我可能,讓大家做得更愉快。
評比進行方式
self review cross review (or peer review) manager review 1-to-1 discussion 執行細節
self review,自我評比。
這個階段是讓每個人針對過去的一年,做自我評量,一種自省的過程。review 的型式比較自由,目的在於讓當事人,能確切做到回想與檢驗自我。為了做到這一點,直接捨棄發張表格,然後請大家填表格的作法。因為制式表格只會大大破壞「自省」的功能,讓人覺得「應付了事」就好,完全無法感受 self review 的一絲一毫美意。同時,為了讓 self review 有更正面的意義與用途,我下了個決定:
數位內容學院(Digital Content Institute)將在五月底~六月初,開設一個講座,講座名稱為「影視特效合成應用系列 – 特效製作與案例分析」,主講者有來自好萊塢的凱倫‧格里克絲 (Karen Goulekas )、凱倫的老朋友楊德泰(Teddy Yang)、太極影音後製特效專家邱正寧,以及在下我。
整個講座由 Karen 揭開序幕,她將以過來人(參與過數個大製作且大賣作的片子,有鐵達尼號、第五元素、明天過後…)的經驗,和大家聊聊「視覺總監」是怎麼一回事,像是「如何成為特效總監」「特效總監的工作與職權」…等;接著由有深厚年資(17年,參與過逃學威龍、聖石傳說、想飛與不計其數的廣告後製專案)的小邱桑和我們分享廣告後製團隊的工作內容與應用;有豐富好萊塢經驗的 Teddy Yang 會提到特效製作分析,我想應該是針對他在美加的工作經驗,輔以回台灣進入太極建置 3D 團隊的經驗等等;而我呢,我會簡單分享一下,我在太極影音這三年下來,參與了幾個案子的工作心得,與一兩個工作時遇到的任務的處理過程。整個講座活動的網頁。
第一次在數位內容給講座,希望一切順利 :)
國內熱愛與從事動畫創作的人有福了,太極影音的 CG Supervisor(3D 部門的老大)Teddy Yang 的部落格開張了!!! 位置是 http://tw.myblog.yahoo.com/teddy-animtion/,根據 Teddy 部落格上寫的,他撰文的內容將涉及動畫、電影特效製作、攝影、旅行、美食、繪畫……..。
我和 Teddy Yang 的年紀雖然有段距離,進入這個產業的年資的差距更大(他十五至二十年,我才三年),但他這個人非常幽默,即使在沈重的工作壓力下,還是有老美的一貫輕鬆但專業的做事態度(Teddy 都說他是美國人 XD)。
<p>第一次認識 Teddy 是在 2004 年 SIGGRAPH 的會場,那年是在 LA 舉辦,我隨同幾位實驗室的同學們(那一年,實驗室有很多同學去朝聖,幾乎全都是自費,大家熱血的很吶~),大約是在活動的最後兩天,我們逛完展場,在展場附近的階梯上坐下來休息,Teddy 這時出現了。他主動和大家聊,問大家來的背景,為什麼來? 然後自我介紹說「他在美西動畫產業工作一陣子了,很關心台灣的現況,想知道台灣的狀況…」我是比較晚到的,也只是簡單地聊一下,就當是在 SIGGRAPH Reception 遇到陌生老中或老台聊聊,並不做他想,更不可能料想到他是我未來的工作主管與夥伴之一。</p> <p>第一天踏進太極影音,正被它那有特色與氣派的大廳與美豔動人的櫃台人員迷得暈得轉向時,在二樓見到了 Teddy,接下來的一年,他帶領我們這八位小毛頭,一手建立起了太極的 3D Animation Pipeline。從軟體工具的規格、3D 部門的規畫、新人的應徵、2D 動畫師轉成 3D 動畫師的訓練課程…等,一路走來,我們是跟著他的指示做事,然後再慢慢自己吸收與了解,短短的三年合作下來,我個人覺得受益匪淺。</p> <p>Teddy 是個喜歡「把知識傳授出去的人」,我是這麼想的。只要時間允許,他會開設一些動畫講座,給雜誌或媒體撰寫一些文案(ex, 與大師面對面:專訪楊德泰(Teddy Yang)-電影《鯊魚黑幫》電腦動畫總監 @ udn),現在因為公司的國際級案子,有非常多的會議都是以英文進行,他還因此開設「Teddy 英文午餐班」和大家聊英文。我雖然沒參加過任何一次,但從旁了解,他說得非常精彩,連美國人 Dan Maas 都讚不絕口。是的,他就是一位這麼熱愛把所學所會與人分享的一位 CG Supervisor。</p> <p>Teddy 的部落格才剛開張,加上他又是 blog 新鮮人,所以文章量還很少,不過裏頭有一篇「[電影特效總監 凱倫‧格里克絲](http://tw.myblog.yahoo.com/teddy- animtion/article?mid=55&prev=69&next=51)」非常的精彩,提到他和 Karen 兩人的莫逆之交(或不期而遇之交?),很是有趣。而且 Karen 會在這個月的月底來台,在數位內容學院那開講,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數位內容學院好像還沒公佈這個消息…所以…就當小道消息好了 :p)</p><p>另外還有像是「如何進入動畫產業?」「不會使用 3D 軟體,也可以進入 3D 動畫產業嗎?」「如何準備作品集?」「如何應付面試?」,都算是小品(不過也是有點短啦,畢竟 Teddy 他太忙了,能播空出來寫點什麼,就很珍貴了 ^>^)。</p> <p>我依稀記得,他在第一年時,就曾說過要出一本中文書,書的內容是電影動畫產業的名詞定義與解釋,像是 GI 是什麼意思,Film Out 又是什麼意思,中文的譯名應該叫啥…這是個大工程吶!
去年(2007),Clark 邀請我前往他的母校晃晃,順道給他的學弟妹們個「震憾教育」式的演講。
地點位在中台灣彰化的明道大學 – 數位設計學系。據說,那是一個風光明媚,空氣美好的好地方,但是和鳥不生蛋的中正大學有得拼就是了。因為是一個純粹的藝術系所,與我之前去的資訊相關系所不同,不管是老師或學生,他們的背景所帶來的反應,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就這樣,我們倆個人搭上了南下火車…遠走高飛去了@@
聊的主題與前幾次的內容很像「動畫內容科技人」,主題讓人覺得有點「空泛」「摸不著邊際」「猜不到會聽到些什麼」,這個主題是 Chris 和我在之前前往政大科研所時訂下來的,主要提的是:
身為一位科學技術人(資訊背景!),當身在這個由藝術人與創造力堆砌而成的王國裏頭,能有怎麼樣的立足點,同時,又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合作態度來面對「不那麼資訊宅男的工作環境」。
首先來說說 Clark、他們的系主任與系上老師,對於這次的演講有什麼看法好了。就我的了解,這是一個由系上老師主動和 Clark 聯絡,希望身為第一屆大學長的他,在業界的太極影音待了一年多,完整參與了一部全 3D/CG 動畫後,有些什麼看法,什麼感想,發現了些什麼…想和學弟妹分享的。而就 Clark 的立場來看,他想要給這些遠在南台灣,不知道北台灣的競爭激烈,不曉得該往哪個方向努力與花力氣的學弟妹們,聊聊這個「數位內容產業」裏頭的科技,讓他們曉得,並不是只有摸熟那些有名的軟體(Maya? 3DS Max? Photoshop?)後就可以上工,就可以有好表現了。因為這樣,身位科技宅男的我,就成了 Clark 眼中最適合的演講者了~ 為此,我心裏頭一直在 OS:我實在不曉得怎麼去面對一群專注在數位藝術創作而非資訊的學生呀…真是難倒我了。
與之前的演講一樣地,我先從「介紹動畫產業與太極影音」開始,雖然有點官話,但「了解產業」是個重要的課題,而且也是個不容易在學界獲得的資訊。也許聽了會讓他們覺得「有點遙遠,事不干己」,但有聽有印象,等將來畢業了,自然會有用得上的地方,那時再把聽到的,從腦海裏挖出來想想就行了。
這裏,我最愛用的是旁邊的這一張投影片。這是一張由公司的 Jeff 帶領的團隊整理出來的資訊,以時間軸搭配讓人一眼就認得出來的圖片為輔,說明近十年來,從第一部全 3D/CG 動畫「玩具總動員」開始至今,Hollywood 動畫產業的變遷。
1994 年迪士尼的獅子王可以說是 2D 動畫的高峰,後續的 2D 動畫則慢慢走下坡,主要是因為 1995 年的 Toy Story 讓世人的胃口開始改變了,不管是視覺上的變化,或是故事結構上的「不那麼迪士尼」,都有了些影響…以致於最後一部(不見得正確,但相差不遠)2D 動畫,出現於 2004 年.之後,迪士尼不再拍攝 2D 動畫。
這中間還有不少故事,印象中比較有趣的是,迪士尼為此還成立了一個非常秘密的 3D 動畫廠,大門深鎖,私自偷偷開發,目的在吃下接下來的 3D 動畫市場,不過很可惜地,失敗了,才導致後來的入股 Pixar 事件 :o
隨後,聊到了 TD Vs. RD 。而我最愛的這一張條例式的投影片。裏頭指出兩者最大的差異。
像是 TD 要和美術人員緊密合作,而 RD 則是非常孤僻地單兵作戰; TD 要有比較豐富的美感要求,也許來自於先天在學的訓練,或是後天與美術人員之間互動而培養出來的,至於 RD,則只要是一位全方位,永遠不會覺得「學習新技術」是件麻煩事的科技宅男就行了; TD 也許需要寫些程式,但大多是一些 script langugae,因此他們可能要會不少各式各樣的 script,而且要能在短時間(多短呢?
國寶總動員獲獎了,非常開心…
每件事,總得有個開端的,即使是很無聊地花了四五十分鐘,走了一趟公司旁的河堤步道…
我的老闆(私底下我喜歡叫「我的主管」為「我的老闆」,好叮嚀自己林一鵬教授說過的話)Chris 週一上班時,又把他的 Canon 400D 帶來放到我的桌上了,於是我只好毫不客氣地拿過來當自己的用,然後得想想在這個「朝九晚六或七」的上班生活中,怎麼抽出時間、地點與主題拍點什麼,不然實在是太浪費 Chris 的美意了。
就在上禮拜四(2008/03/20),我接納 Filip 的建議,去給它走一趟公司旁的河堤。先朝公司東邊的成功橋走去,穿過橋到河堤對岸,再一路往西一直到成美橋,折返回來。(不過我們並沒有真的到成美橋,而是在它之前的一個行人用橋就回來了)Berkenstock 涼鞋取代掉了不適合走路的皮鞋,拎著 400D,外套掛在椅背上,11點55分,準備出發了。
剛過河堤,在對岸看到的一些運動設施,才曉得原來只要伏地挺身做的好,就能猛龍過江了…
這是 Filip 試圖教我的第一種觀察:重覆出現的美。
成美抽水站旁的水管。
意外發現的兩艘龍舟,就掛在橋底,是說這條河以前有賽龍舟嗎?
地上龜裂開來的土塊,直覺可以拿來做某種 texture 或是網站的背景圖…(職業病嗎?哈)
穿過這條行人用橋,就是公司的那一頭了。中午時分,還挺冷清的…不過這條橋會有人聲鼎沸的時候嗎?
說不出為什麼,我很喜歡以一大片的藍天為背,襯托出只佔了一小塊的綠葉或是枯枝,會讓人覺得不是身處在台北市。
快到公司了。這張照片最接近那天給我的感覺,那天應該是個天無萬里雲的好晴天的,應該是白平衡搞錯了的關係。
像不像競選團,哈。
公司門口一隅。
在公司的二樓,遇見不願具名,一對正在享用泡麵的情侶。
我回來了 :) 才發現,原來走這麼一趟,Berkenstock 鞋是不適合的,一下子就起水泡了,一點都不客氣。
Filip 也整理出了一個相簿,他觀點下的河堤 :) 下次,我要再去走那麼一趟,再去拍照玩玩與晒太陽。
http://www.flickr.com/photos/filipy/sets/7215760422718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