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影音串流服務的營運單位都曉得,
日常的營運費用(OPEX)支出裏頭,
前三大的是支出分別是:
內容版權費是大老闆與首席內容官(Chief Content Officer)的事;
人事成本是營運長(Chief Operation Officer)與研發主管的事;
至於流量費嘛(以及與它高度相關的儲存空間費用),
我們都曉得這是影音服務有別於其它網路業的最大支出。
流量費也是這一篇 blog 或這個 CMAF 標準在關心的議題。
從多媒體技術的觀點來看的話,現在的影音串流服務是怎麼做到的呢?
以我微薄的知識與見聞來看,目前成熟的技術市場,大概是有以下的幾塊:
- (Adaptive) streaming protocols: MPEG-DASH, HLS, HDS, MSS, RTMP, …
- Container format: MP4, fMP4, TS, MOV, …
- Video codec: H.264, HEVC, VP9, …
- DRM: PlayReady, Widevine, FairPlay, …
- Caption: SRT, WebVtt, …
- Ad: VAST, VPAID, …
以一家有點規模,
平台有至少包含 Android, iOS, Web, STB, … 的 VOD (Video-on-Demand)服務來看,
一部影片,會因為上述的 1, 2, 4 這三點,少則要準備個 2 份,多則要個 3, 4 份。
然後 1 份裏頭,又會因為有 adaptive streaming 而有很多的 profiles,
然後一個 profile 又可能因為 media segmentation 而有很多的檔案。
以一部 60 分鐘的影片,10 個 profiles,5 秒為一個 media segment 來看:
video duration: 1 hour
segment duration: 5 seconds
adaptive profiles: 10 (audio and video)
media segments: 60 * 60 * 10 / 5 = 7,200
一份會有 7,200 個檔。
如果來個 3, 4 份的話,就是會有 21,600 ~ 28,800 個檔案。
這對於儲存空間來說,是一筆支出,但更嚴重的,是對於流量的支出。
原本,一部影片,CDN 只要 cache 個一份,
現在因為上述的原因,變成要 cache 個兩三四份,糟透了。
理論上,網路流量的支出是要高於儲存的支出的,而且高很多。
除非,你在經營一家沒有人看的影音服務…
2015 ~ 2016 年之間,兩大巨頭,Microsoft & Apple,坐下來談一件事。
他們針對上述的問題,做了初步的努力,這個產物就是
CMAF (Common Media Application Format)。
CMAF 繼續了 MAF 的特性(或說是美德也行),
它並沒有定義任何新的技術或規格,
相反的,它是基於現在的技術規格下,
*挑選(或限制)*出了一些規範(ex, profiles)來符合當下的軟硬體需求。
Teamwork is hard, but the result could be sweet if something was conducted right.
It’s a sorta mixture of plans, trust and chemical.
Everyday
I get some score and some penalty.
I learn something a little bit.
It reminds me of telling a good story in animation industry…
2016 年,在公司 HR 部門的安排與協助下,我們(KKV)體驗了一堂
“承諾!承諾! 體驗式學習課程”。
過程中有個有趣的競賽活動,它是這樣子的:
- 所有人打散分組,每一組代表一個國家。
- 每個國家的起始資源與數目不同。有的國家盛產食物,有的特別有錢,有的環境資源保育做得較好。
- 每個國家也都有各自的勝利條件:不同資源有不同的目標數目。
- 整個遊戲只會進行 N 回合,時間是有限且維一不可逆也無法交易的資源。
- 每一回合開始,國家之間在不能揭露太多資訊的前提下,做著「不太能說話」的溝通與交易。
- 接著,開始進入互相攻堅階段,每個國家有一些毀謗球(一樣有個數限制)可以互相廝殺。
- 打輸的國家,可以看有沒有別的國家願意挺你。輸的一方,資源就會被被整個吃掉,而且採連坐法。
- 最後一個回合結束後,看每個國家的達標狀況~
據說,我在參加了某一場 AWS Taiwan 舉辦的活動後,
曾對著一群人,豪邁的說出了「我們來在台灣辦例行性的 streaming workshop」吧!
然後,與大部分的政客一樣,只有發聲,沒有行動,遲遲沒有任何動作。
我當時一時興起,以為,只要有人先說出口,
就自然會有其它人出來接棒,執行。當然,我也會全力協助與參與…
但就像 g0v 的座右銘:
「不要問為何沒有人做這個,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
因為,「沒有人」是萬能的。
— http://g0v.tw/zh-TW/join.html
過了快一年,似乎沒有因此產生什麼變化,
想說先做點什麼一個人可以做的,簡單一點的事好了。
於是有了這麼一篇,從分享簡單而公開的資訊開始。
夾雜點個人觀點,然後期待有人跳出來指正我哪寫錯了,
或是提供 patch ;D
MPEG-DASH 起始於 2010 年,2011 年有了草案。
同年,成為國際標準。於 2012 年以 ISO/IEC 23009-1:2012 的型式發佈。
這樣的一個標準,因為 video streaming 成了新世界的載體,漸漸成為基礎建設。
於是有不少開源專案:
2016 12 月,KKBOX,KKStream 以及 KKTV 共派出六位同事前往美國 Las Vegas,
參加一年一度的 AWS re:Invent 盛會。
相較於 2015 年的第一次去,這次有更完整的分工,帶回來了更多不一樣的觀點。
出發往 Vegas 前,我們各自依自己的工作崗位與個人興趣,認領了不同的議程。
只能說,非常的包羅萬象。
從最基本的 storage, computing, queuing, database,
到像是 CI/CD, big data, machine learning, IoT serverless,
或是非常重要的 cost optimization, site security, multiple accounts, … 等都有。
因此,
當收到來自 AWS Taiwan 友善的邀請參加 AWS re:Invent Recap 2016 | Taiwan,
希望能提供個十分鐘的 keynote 與台下的與會者分享時,
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即使那個時候沒有任何想法 ;)
這個只有十分鐘的 keynote 分享,實在很難準備。
想來想去, 就挑 re:Invent 行前,KKStream 與 KKTV 最在意的三個議題來聊一下。
2016/11/11,
有一群愛台灣的人進電影院看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
有更多人受到商人的鼓吹與店家的特惠活動,在當天貢獻了不少商業行為,買了不少東西,活絡了市場。
然後有一群來自 KKBOX 子集團 – KKV (KKStream & KKTV) 的人,窩在台北的一個角落,
他們有的是在寫程式 PK;有的下注手指彩卷。
至於喝 Orion 啤酒、聽台灣的故事,聆聽現場的演奏,則是每個人共同享受這個下午時光的方式。
是的,我要記錄的就是我們這一群人下午的一個小故事…
洽公出差,在某種情境下,會剛好是一群人前往。
有人擔任大老闆坐鎮帶團;有人負責業務談判;
技術長負責回應實作與技術決策;專案經理放在工作流項目與時程的安排;
各司所職,各有專長,挺美好的不是?
但,現實是殘酷的。
更多時候,會有不按牌理的事件發生,或是談論範籌不是一個人或出差一行人可以搞定的。
這讓我想到 Agile, Scrum, … 這一類的工作文化~
看著滿滿的活動表,這個想參加,那個也想參加;
進到了一場內容與你想像中的不一樣的 session;
午餐或是中途休息時遇到同事,似乎得趕緊說出點上一場聽了什麼似的;
生理上的時差加上心理上的語言轉換衝突讓你整個很不靈光;
展場裏頭滿滿的都是廠商,就是不知道怎麼開始;
恭喜你,這些都是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會遇到的情況,你又過了一關,往專業人事邁進一步~
IBC, 歐洲廣電行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遠的商業盛會,一年一度的巨型商展。
舉辦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在這邊可以一窺廣播傳媒領域中的最新技術成果和最先進的行業經營理念。
是個與 CES, NAB Show 併駕齊趨的大型複合式商展。
如果想要很簡易的形容這個年度活動的性質的話,大抵就是:
- 有非常大的商展 與 小型研討會 的一個綜合型歐洲國際盛會,以前者為主。
- 廣播電視設備展。滿滿的設備廠商是最大宗。
- 十足商業導向,可以一窺當下商業界感興趣的發展方向,但同時又能得知整個業界對於未來的想像與推廣的領域。這兩點是在台灣的商場很難看得到的。
- 研討會有部分是與學術論文或期刊合作的研討會,建議先行看過論文再參加並且直接與作者對談。
Jeff Atwood 是知名網站 Stack Overflow 創辦人,
他最近買了一台藍光播放機,
然後一連發表了幾則 tweet。
由於實在太有意思了,留下個紀錄,
順道看看網路名人是怎麼在 140 字元內發表一則又一則精要的觀點。
那我們就來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