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06)11月底,那次的人體素描,遇到了一位很不可思議的 model,她把她整個臉給蒙了起來,我們都嚇了一跳。印象實在太深刻了,我還清楚記得那時 Scott 以一種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我們…
每天與 Linux 為伍,發現到,自己最常用到的軟體,除了商業軟體 Maya 與上網用的瀏覽器 Firefox ,可能就屬 gnome-terminal 與 bash 了。(可見,我不大使用 Nautilus、Konqueror 或是 pcmanfm 這類檔案總管 ^^;)平日用到終端機的地方很多,像是協助同仁把不正常的軟體關掉(ex, 我寫的 media player: PicMon 2.0)、改檔案或目錄的權限、拷貝檔案或是轉 dvd 等都是。
Terminal Emulator 使用的是 gnome-terminal,而 shell 則是使用 bash(Ubuntu 預設的 shell)
為了讓工作的內容更有效率,也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於是收集了一些網路上的小技巧,然後依自己的使用經驗,過濾出如下幾個非常實用的來:
快速使用手冊(help) 第一個要提的,是使用手冊。一般在 unix 下工作的人,在遇到不熟的指令時,就會祭出 man 或 info(這個現在比較少人在用了?),不過如果是 if, echo, alias 或 cd 等,這類 bash 內建的指令的話,你直接下 man echo 是不會有結果的,這時就得先行 man bash,然後再從裡頭找出你要的來,很麻煩。
現在可以透過 help $cmd ,此處的 $cmd 是 bash 內建的任一個指令,秀出這個 bash 內建的指令的快速使用說明。來做到快速查閱這件事。
如果想快速知道 bash 有哪些內建指令時,可以直接下 help 就行了:
大括號擴展(Brace Expansion) 輸入一串像 array 的東西,bash 會自動幫你展開!
Jon Nagl 的 Life Drawing 很有趣,裡頭零零總總地,畫了很多的人體素描,而且還有很多種不同的風格,相當地有意思。
在徵求了他的同意後,挑了幾張放上來。
一天一杯
歐美電影裡頭,常常會見到那些老外一大早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杯咖啡,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雖然說在台灣,這情況比較少見,不過就我認識的人裡頭,teddy, ningen, 大姑姑,算是每天都要喝咖啡的人,據他們的說法,一天不喝上一杯,會覺得今天還沒有開始。
帶著咖啡味的測驗題
經過不斷的被刺激說「英文很破」,總於開始下決定狠狠 k 英文的 clark,前幾天把 msn 的副標改成「帶著咖啡味的測驗題」,讓我想到:一個突然下起雷陣雨的夏日午後,騎樓的一側是一群奔跑穿過斑馬線躲雨的人,騎樓另一側是泡在咖啡香與木頭香氣,看著書準備著考試的人。
coffee + creative + communication
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
3C = coffee + creative + communication
節錄了如下的一段話出來:
在「以人為本」的細節管理時代,咖啡機也是一種有效的「軟管理」工具。江小姐是廣州某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談起公司的「咖啡機效應」,江小姐說:「一杯香醇的熱咖啡,使大家找到了家的感覺。在我們公司,同事之間有什麼事情協商,最流行的一句話是:走,咱們去喝杯咖啡吧!部門與部門之間也不再是獨立王國,大家經常可以在咖啡機旁碰撞、交流。上司與下屬之間也有了更好的溝通渠道,比如要督促或批評一個下屬,如果直接把他叫到辦公室,似乎顯得太嚴肅、太嚴重了,他面子上可能過不去,於是我就趁他喝咖啡的時候也拿一個咖啡杯,故意撞見他,然後邊喝咖啡邊聊天,很自然地達到了很好的批評效果。」
OPCafé
帥氣的 gugod 在去年底開始經營 OPCafé,一家純喝咖啡(與茶?),還有比利時啤酒,坐落在新竹市大遠百貨旁的店,裏頭的位子不多,但飲料挺好喝的,是個非常適合進去充電個一下午的好地方。人的夢想,一般都是從開店開始的吧~~
1000次回沖濾紙
最近,我開始在想,當一個可以重覆使用達 1000 次的濾紙出現時,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
這是一個讓我想了很久的問題,重覆回沖的濾紙,除了比較環保,比較省錢,而且顏色是有別於一般白色的黑色以外,它還能帶給我什麼有趣或興奮的?
我想,那是一種「感覺」吧…
Jeremy Birn 在 3DCG(3D Computer Graphics)界非常有名,因為他出了一本 Digital Lighting and Rendering 的書,這本書前前後後,我們公司的 David(lighting lead),Satan(TD lead)和 Jin(Senior lighter,不過據說下一部動畫,她也變成 lighting lead 了)都強烈推薦這一本書,今年出了第二版,我也請 teddy 幫忙帶回一本。
Jeremy Birn 很有名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目前任職於 Pixar(Pixar Animation Studio)的 lighting TD,參與過的作品有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與 Cars!!!
當然,他很有名的地方,還有一個,在 CGTalk 上的 LIghting Challenges 也算是由他主持的,這點也很酷吧。
今天我要介紹的不是他本人,也不是這一本有名的書,而是他寫了一篇文章「Top 10 Tips for Landing a Job In 3D」,中文姑且翻成「要進入 3D 這個行業的十個訣竅」,換句話說,這一篇文章有別於一般我們看到的「怎麼面試、怎麼進好公司、怎麼準備好自己的履歷表、…」不一樣,它是特別針對想進去 3D 動畫公司的人準備的,更正確一點來說,是特別針對想進大 3D 動畫公司(ex, Pixar, PDI, Dreamworks, …)的 3D 美術從業人員,而寫的一篇文章。
以下是我的簡易翻譯,有興趣且不想被我的胡亂翻譯給誤導的人,推薦可以直接去參考原文。
10. 想辦法先進入大公司再說吧(Get Your Foot In The Door)
當一個 3D Studio 有職缺時,一般都會傾向於從 Intern(實習生,有點兒類似我們所說的建教生)裡頭挑合適的人選出來,而不是去僱用一位陌生人,即便這一位陌生人的履歷或是寄來應徵工作的作品(demo reel)很不錯。
從高中(說不定是國中)開始,學任何理工學科(理化、物理、化學、電磁學、微積分…)時,都會遇上希臘字母(α、β、θ…),然後常常是唸不出來,唸得很心虛,要不就是等哪位同學找出怎麼唸,然後跟著唸,接著是過了一個多月後,又忘了怎麼發音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的物理課(普通物理課,其實一點都不普通),一開始教授就要我們自己去搞懂怎麼唸那些希臘字母,然後接著說,他上課的時候完全不用,他都用ㄅ、ㄆ、ㄇ、ㄈ符號!! 真的,這位教授都是用注音符號,非常神奇吧。(後來覺得,既然他只用注音符號,那幹麻還要我們去記那些希臘字母咧? 搞什麼嘛)
聽說會有這麼多希臘字母,是因為使用英文字母的話,如果在一段英文文字裡頭使用,有時會搞混。像是當你看到一個 A 時,究竟是指符號的 A 還是英文單字的 A(一個)? 而且,英文雖然非常通用,但科學符號使用英文,多少會讓人覺得有點不公,但又不能使用ㄅ、ㄆ、ㄇ、ㄈ之類的(我也是在很久之後,才曉得,原來全世界只有台灣人在用注音符號),然後歐美人士覺得,既然大多數的歐美語言源自於拉丁語,而拉丁語又源自於希臘文,那就用希臘文吧…(以上言論,純屬我亂說的的…)
總之,前一陣子覺得自己無法順利唸出希臘符號有點煩,於是 google 了一下,然後試著找個方法幫助自己計憶。
Greek alphabet Α α Alpha | Ν ν Nu
Β β Beta | Ξ ξ Xi
Γ γ Gamma | Ο ο Omicron
Δ δ Delta | Π π ϖ Pi
Ε ε Epsilon | Ρ ρ Rho
Ζ ζ Zeta | Σ σ ς Sigma
Η η Eta | Τ τ Tau
Θ θ Theta | Υ υ Upsilon
明日博物館(Museum of tomorrow)是 ppaper 與建商合辦的一個 24hr 展覽,內容是一些瓶瓶罐罐,搭配上一些文字標語,以及 ppaper 一貫的白色系風格(在我那所知有限的感觀認知裡頭,ppaper 的這種風格,讓我覺得非常的日本風),然后里頭還有光點的咖啡 :o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game, you have to play the game.
很棒的標語吧,我愛死了,到了一種痴迷的地步。後來有一天我發現,這個世界,大概只有人類會對文字這種東西感到痴迷吧,換個說法,如果人類文明裡頭,沒有文字的發明的話,我們著迷的對象裡頭,是否還會有文字呢……??!!
mimi 和 ycliao 在二月底時,去了一趟,借了 david 的月光機(聽說是 jin 命名的),然後拍了一些照片回來。這些照片非常的有趣,感覺很棒,讓人愛不釋手,因為他們洗出來的照片,有留下白邊,感覺很像明信片,讓我一度想建議他們倆,每一張的背後寫一句話,就像明日博物館的瓶瓶罐罐一樣,然後寄給不認識的陌生人…不過後來這個主意沒說出口,就此作罷。
在 mimi 的巧手處理與 ycliao 的協助放上 picasaweb 後,我們有了機會一窺:
有趣的人 + 好相機 + 好手藝 + 空空淨淨的場地 :=
PS. 我不是很喜歡像明日博物館這種,整個網站都使用 flash 做的,感覺一點都不親切……
PS II. 現在這個展進入第二階段,好像有些不一樣的東西可以看~~~
下頭是使用了 google analytics 這個網站分析服務後,裏頭有關來 drakeguan.org 的訪客,他們的螢幕解析度報表。
報表中指出,解析度為 800x600 的還是有不少人,約莫 5 %。也就是說,每二十個來訪的人,就有一個人的螢幕解析度是 800x600 的,好像不多,但也不少。
這個網站的版型在設計時,最低的限度,就是要讓 800x600 的人,還是可以看到全貌,不會有網頁內容大於螢幕寬度的情況發生。不過最近在想,是該換個版型了,而且也該變寬一點了,不然老是無法放再大一點點的圖,也無法學 Cool Hunting 那樣,每篇文章的關鍵字和工具列在文章的右頭。
而且想說,既然這個網站的內容更新得又慢,內容又短,那還不如花點力氣在版型上,讓來的人有煥然一新的假象也不錯。
5% 應該是不多吧,就這麼決定,下班後,抽點空出來玩玩 html + css 好了。